查看原文
其他

《我的阿勒泰》火了,剧中演员于适、阿丽玛带你了解真实的哈萨克族牧民生活

光明网
2024-09-07

摘要:今年3月,《我的阿勒泰》成功入围第7届戛纳电视剧节主竞赛单元,并于4月在北京国际电影节完成亚洲首映,收获了海内外观众的好评。在北京市广电局的支持下,光明网特别邀请到了《我的阿勒泰》的主演于适和阿丽玛,让我们一起听“巴太”和“托肯”讲述他们的阿勒泰故事。


辽阔的草原,自然的声音,马、牛、羊、骆驼,毡房,拖依,刁羊,牙胶,这些与哈萨克族牧民为伴的日常被近期深受观众喜爱的京产网络剧《我的阿勒泰》带入观众的视野。


该剧是国家广电总局网络视听节目精品创作传播工程扶持项目、北京市广电局重点资助项目。今年3月,《我的阿勒泰》成功入围第7届戛纳电视剧节主竞赛单元,并于4月在北京国际电影节完成亚洲首映,收获了海内外观众的好评。


于适在采访中提到,《我的阿勒泰》像是一面镜子,照进我们向往的生活。阿勒泰,一时间成为治愈的代名词。


于适接受光明网采访


那么对于世代生活在阿勒泰地区的哈萨克族来说,他们戏外的生活是怎样的?在城市化的冲击下,他们又如何选择?


阿丽玛接受光明网采访


在北京市广电局的支持下,光明网特别邀请到了《我的阿勒泰》的主演于适和阿丽玛,让我们一起听“巴太”和“托肯”讲述他们的阿勒泰故事。


治愈与艰辛并存


说到阿勒泰这片土地,演员阿丽玛在采访中表示,阿勒泰的环境会给人非常美好和治愈的感觉。“第一天前往白哈巴村拍摄时,因为设备还没运送过来,不得不休息一天。但没有人回房间,大家都聚集在院子里,静静欣赏草原美景,聆听自然的声音,感受着阿勒泰的美好。”阿丽玛说。


2019年曾上映过一部电影《远去的牧歌》,这部影片同样聚焦哈萨克族牧民,该片导演阿迪夏曾在一次采访中提到:“事实上夏牧场那短暂美好的幸福时光,是上苍给予牧民的馈赠和补偿。我们要很诚实地说,在草原上风里雨里地过日子,还真没有那么惬意和浪漫。”


《我的阿勒泰》剧照


“他们有生活的艰辛,放羊很不容易的,风吹日晒的,不要觉得他们好像每天像玩儿一样。”于适谈到牧民生活,坦言他们有他们的艰辛。


哈萨克族,也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游牧是他们传承千年的生活方式。每年由冬牧场转到夏牧场,牧民要穿过戈壁荒漠和山野林间地,绵延千里,途中要扎四五次毡房。


哈萨克族有句谚语:“风雪是宰羊的刀子。”如果遇到暴风雪等恶劣天气,牧民的牛羊会损失惨重,甚至牧民自身也会面临生命危险。在漫长的转场途中,孩子们也无法得到良好的教育和医疗保障。


出生在阿勒泰的哈萨克族演员阿丽玛在采访中谈到,这次回去看到了很多牧区生活的变化,“以前可能游牧生活会更多一些”,牧民就像剧里那样由冬牧场转到夏牧场,来年再循环往复,但是现在“有了一些好的政策给到这些牧民,在需要转场的时候,他们就转到那里去放牧,等到不需要的时候,就可以回到安居的地方,在这里生活了。”


阿丽玛提到的好政策就包括牧民定居工程。该工程于2001年首先在西藏进行了试点,经过一系列的成功经验积累后,于2008年正式纳入国家规划。这一工程通过建设定居点、开发饲草料基地等方式,让牧民能够相对集中地定居,从而享受到更加便捷的医疗、教育、文化、卫生、通信等配套设施。


“以前我去一些亲戚家最担心的事情,就是去洗手间和洗澡,因为条件有限,但现在就不担心这个事了。”牧民定居工程实施之后,牧民生活发生的质的变化,是阿丽玛亲眼所见,“他们现在的院子可舒服了,是平房,房间里的设施和我们住的楼房是一样的,热水之类的都有,洗澡也很方便。”


同时,牧民定居工程并没有让牧民完全放弃游牧,老一辈的哈萨克族牧民仍旧在需要的时候去牧场待着,“他们习惯了这样的生活方式——我就是需要到处奔波,我需要游牧。”于适在采访中说。


到了冬天,有的牧民仍旧选择带着牲畜前往冬牧场越冬,而有的牧民则将牲畜安排在牧业定居点。据此前报道,在2021年,新疆重点牧区共有越冬牲畜1291万头(只),其中,牧业定居点安排越冬牲畜670万头(只),转入冬牧场越冬牲畜621万头(只)。


如今,牧民的自由是拥有更多选择的权利,他们可以选择告别“暴风雪”,也可以选择“在路上”。尤其是对于新一代的哈萨克族青年来说,他们有了更好的教育条件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留在牧区的年轻人也可以过“现代化”的游牧生活,比如一边放牧一边在短视频平台做直播;也有的哈萨克族青年去大城市读书后回到家乡创业,在景区做导游或者帮助牧民售卖哈萨克族传统的农牧产品和手工艺品。


城市化的发展给了他们更多的可能性,“巴太是很多现代的哈萨克族青年的一个缩影,他们接触了很多的新鲜事物,对城市是有向往的,”于适在采访中说,“比如,因为一些机缘巧合的机会,巴太突然间了解到原来骑马可以有那么多的作用,会骑马不仅可以放羊,还可以成为一个运动员,还可以成为一个兽医,成为一个驯马师。”

关于“巴太”和“托肯”


在剧中,于适扮演的哈萨克族少年巴太和阿丽玛扮演的哈萨克族女性托肯都是深受观众喜爱的角色。


巴太拥有和女主角李文秀美好而纯粹的“双向奔赴”,却也曾面临着“踏雪”与“文秀”、“游牧”与“城市”这两个艰难的选择。“他是一个外表粗犷、内心细腻、内核强大的哈萨克族少年。”在于适的解读中,这个角色的魅力在于他的复杂性,既有孩子般的天真,又有超越年龄的坚毅。


《我的阿勒泰》剧照


“他的气质来源于那个环境,他有着生活上的责任,同时他又有一个纯洁的心灵。”于适提到,巴太的性格形成与阿勒泰的环境密不可分。在阿勒泰,哈萨克族人的生活简单而纯粹,他们每天面对的是“靠自己的双手”就能解决的生活难题,而不是心理上的焦虑。但同时,牧区的生活条件又很艰苦,巴太从小在这种环境中成长,要承担许多家庭责任,也因此培养了强大的内心。


《我的阿勒泰》剧照


托肯在阿丽玛看来是比较典型的哈萨克族女性,“任劳任怨,在家里很勤快,所有的家务活都会包揽,然后又很坚强,托肯是很乐观的一个女孩。”


《我的阿勒泰》剧照


丈夫酗酒,年纪轻轻带着两个孩子,托肯在婚姻中过得并不如意。曾经有一年的时间,丈夫每次去小卖部时托肯都嘱咐他给自己带一个搓衣板回家,但是丈夫一直都没有履行诺言。在丈夫去世后,托肯又嘱咐小叔子巴太给自己带搓衣板,然而巴太也忘记了这件事情。对于托肯来说,搓衣板代表的是她在家庭生活中没有得到过却向往得到的爱和关注。而对于阿丽玛来说,搓衣板代表了托肯在整个戏中的内核,也代表了她从“向外求”到“向内求”的一个过程。“刚开始托肯一直都是在向外求,但是她向外求的结果就是丈夫去世了,也没有得到公公的理解。最后向内求之后,她求到了一个很好的闺蜜,一段很好的友情,在这个过程当中她也拿到了那块搓衣板。”


丈夫意外去世后,托肯又想要带着孩子改嫁,这样的价值观在当地的传统里并不被接受,但是她并不在意周围的声音,而是坚定地保持着想要改变自己生活的决心。“她就算生活很不如意,但是改变自己生活的信心是不会变的,”阿丽玛说到,“托肯一直在说‘我要改嫁’,在那个年代牧区生活的女生有这样的想法是非常超前的。台词里也说到这是很丢人的一件事,整个家族都没有出现过改嫁的情况,但是托肯认为自己现在过得不好,那么她认为自己有能力去改变这样的生活。”


《我的阿勒泰》剧照

去离天很近的阿勒泰看一看


在离开家乡多年后,能够重新回到阿勒泰拍摄剧集,对于阿丽玛来说是一种特殊的体验。她谈到,在拍摄过程中,不仅感受到了家乡的变化和发展,也重新认识了这片土地和这里的人们。希望通过自己的表演,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哈萨克族的文化和生活。


“阿勒泰地区实际上相当广阔,推荐大家来自驾游,路上的风景可能比景区或是剧中的场景更加迷人,”阿丽玛说,“上山后可能会很冷,可以采用‘皮牙子穿法’,一层一层地穿,感到热时脱一件,冷了再穿一件。”


随着剧集的热播,新疆的美食文化也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不少观众表示,通过这部剧,他们不仅了解到了新疆的风土人情,还被剧中的美食深深吸引。阿丽玛推荐道:“当地以肉类为主食,特别推荐尝尝我们当地的手抓羊肉,以及奶茶、酸奶疙瘩、包尔萨克等特色传统食物。对于剧中引发很多网友好奇的牙胶,当地也都能够尝到。”




责编:刘雨婷  编辑:李佳琦

来源:光明网  作者:王若昕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光明网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